纸素经年 笔底真意——杨晓刚的速写与素描

杨晓刚先生艺术之路的启蒙源头,来自家人的温暖支持与悉心引导。当版画创作者的父亲发现儿时的他,对绘画展现出浓厚兴趣时,并未让这份天赋随意生长,而是主动为其规划了专业的学习路径。父亲带着他遍访山东诸位艺术大家,从最基础的绘画技能开始系统训练。在掌握人物绘画结构规律的关键阶段,祖父、祖母、父亲、母亲成为他最亲密也最无私的写生模特,家人的身影频繁出现在他的画笔下,成为他持续描绘的对象。祖母那句“一遍生、两遍熟、三遍当师傅”的谆谆教诲,督促他养成了日日坚持速写、素描练习的习惯。

图片

《瘦爷爷 胖奶奶》 速写 17cm×25cm 1985年

图片

《人物速写》速写 25cm×17cm 1985年

图片

《爸爸吸烟图》 速写 25cm×18cm 1987年

图片

《胖叔》 速写 18cm×26cm 1987年

图片

《人物速写》 速写 1988年

图片

图片

《董俊青先生小像》 速写 21cm×19cm 1988年

图片

《父亲》素描 44cm×60cm 1991年

图片

《母亲》素描 25.5cm×18.5cm 1991年

图片

《素描头像》 1991年

13岁时的速写《瘦爷爷 胖奶奶》(1985年)、15岁时的《爸爸吸烟图》(1987年)和《胖叔》(1987年),以及19岁时的《母亲》(1991年),都是他艺术之路不同阶段的宝贵见证。这些速写与素描作品,不仅记录了他绘画技巧逐步成熟,更承载着来自家人间的脉脉温情。这份源于家庭的力量,是他日后艺术道路上不断前行的重要精神源泉。步入南开大学后,在专业学习的新阶段他未曾松懈对绘画基础的训练。无论是坐着马扎认真画画的青年,还是下乡采风时遇到的淳朴村民;无论是正在思考的自己,还是画室里的模特……他以更广阔的视野,捕捉着生活所见的新素材。在日复一日的练习中,这些来自不同场景、不同身份的描绘对象,让他的绘画能力在积累中持续精进、稳步跃升。

图片

《大卫头像》 素描 104cm×76cm 1992 年

图片

《人物速写》 速写 1992年

图片

《刘敬儒大爷小像》 速写 35cm×24cm 1993 年

图片

《人物速写》速写 1993年

图片

《人物速写》 速写 1993年

图片

《自画像》 素描 52cm×75cm 1993 年

图片

《人物速写》 速写 2001年

图片

《人物速写》 速写 2001年

图片

《人物速写》 速写 2000年至2001年

真正走上艺术创作之路后,他为作品创作所做的准备何止是“三遍”。每次创作首先他会通过长时间写生,积累近距离体验生活的生动素材,之后根据素材不断地进行草图构思,有了较为清晰地构思后再结合要表达的主题进行画面调整,随后在大批草稿的基础上完成最终完整线稿,最后才是重新在宣纸上的墨稿创作。每一幅作品都是如此,2004年创作的《侗寨清音》便是生动例证之一。这幅后来入选2009年第十届全国美展的作品,从最初的小稿雏形,到人物动态的反复调整,再到最终完整草稿的定型,无论是人物的姿态、场景的布局,还是情感的传递,画面中的每一处细节,都经历了多次的推敲与调整。正是这样不将就的打磨过程,才让作品最终呈现出饱满的视觉效果与艺术张力。

图片

《侗寨清音》草图 2004年

图片

《侗寨清音》草图 2004年

图片

《侗寨清音》草图 2004年

以此观察杨晓刚先生的创作之路,可以说其中没有一蹴而就的灵感迸发,只有脚踏实地地步步精研与持续深耕。从生活积累到细节打磨,每一幅作品都是他用严谨精神和执着态度浇灌出的果实。而这些使得他的创作,在岁月沉淀中愈发厚重而富有力量。

图片

《风景速写》速写 2013年

图片

《人物速写》速写 2013年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